
作者:陳小英
雖然出生在農村,高中以前也不曾離開過,但十幾年來一直待在城市,對農村的認識還停留在小時候。這五年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農村真的在變,不管是人們的生活方式,還是思想觀念;無論是鄉村的面貌,還是老鄉們的精神狀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。舉個簡單的例子:以前,在老家生活垃圾都是哪兒方便往哪倒。如今回家,我也會像在城里一樣,有垃圾都會往垃圾箱里倒。我甚至覺得和老鄉們聊起環保來,他們比我還滔滔不絕。環境越來越好讓我的家鄉變得美麗而宜居,雖然不常回去,但每當想起她時,眼前總回呈現出一幅恬靜的畫面。
記得上次回家恰逢油菜收獲的時節,以往大量的桔梗會被焚燒,嚴重影響空氣質量。然而那次回去卻是另外一番景象——油菜梗被整齊碼放,田間地頭沒有堆積的灰燼。后來跟母親聊天,才得知近年來村里堅持開展環保宣傳,起初大家也是不解,但久而久之倒成了共識。看來這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已經深入到了最邊遠的農村,這不失為一個偉大的壯舉。
或許很多人最初并不理解,“綠水青山”如何能變成“金山銀山”?就好比樹若不砍下來賣,怎么能變成錢?然而隨著城市中,各種壓力的劇增,讓很多人對田園萌生了向往,即使不能真的回到農村生活,但短暫的返璞之旅卻能讓人卸下一身的疲憊。所以近郊踏青,農家樂等休閑方式應運而生,既解決了農村收入從何來的問題,又消除了城市人周末往哪兒去的苦惱,著實是一舉兩得。
保護環境不只是城里人的事,村里人也開始追求生存質量。聽聞十九大就要召開了,老鄉們說要把鄉村搞得美美的,不僅自己住著舒適,還能迎來八方客人。過去的五年已然落幕,未來五年還需繼續前行,保持鄉村的美麗,守住發展的屏障,我對家鄉的明天充滿期待。